作者:艾葉 時間:2022/09/16 瀏覽次數:
菊花,恣態清雅,花艷芳香,經霜耐寒,在人們心目中素有高風亮節形象。莉花向人類奉獻甚多,將其入藥,可祛風明目;釀酒,能清腦怡神;泡茶,可消暑釋倦。
菊化的品格向來為人所仰慕。歷代文人志士每每詠菊言志。屈原曾以“朝飲木蘭之墜露兮,夕餐秋菊之落英”的詩句,來顯示詩人心靈的純潔和不同流合污的情懷。陶淵明以“采菊東籬下,悠然見南山”來表達他安于田園生活、“不為五斗米折腰”的人生選擇。白居易認為“耐寒唯有東籬菊,金粟初開 曉更清”。孟浩然則念念不忘“待到重陽日,還來就菊花”。元稹更是直吐肺腑之言“不是花中偏愛菊; 此花開盡更無花。”
在不同個性的詩人筆下,菊花也以不同的形象出現。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的兩首詩可謂別開生面:“颯颯西風滿院栽,蕊寒香冷蝶難來。他年我若為青帝,報以桃花一處開。”“得到秋來九月八,我花開后百花殺。沖天香陣透長安,滿城盡帶黃金甲。” 這里,菊花作為一個叛逆者的形象,給人留下鮮明 的印象。同黃巢的粗獷豪邁相比,李清照筆下的菊花就顯得凄清纖細了,她在《醉花陰》詞中寫道:“莫道不銷魂,簾卷西風,人比黃花瘦。”花正茂,人卻憔悴,反襯出作者愁苦之情。